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
暂时没有数据
陆战场无人作战力量运用模式浅析
随着武器装备无人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深入,无人作战平台加速涌现,业已在多领域多环节发挥巨大效能。研究陆战场无人作战力量运用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对各式各类的无人作战平台使用方式来进行参考,归纳和概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通用性强的指导方案,进而有助于高效地完成各类陆战场的无人作战任务。从适用作战领域来看,陆战场无人作战力量有空中、地面和水面力量之分;从具体功能来看,又可区分为情报侦察、火力打击、机动突击、指挥控制等诸多要素。随着有关技术水平的逐步的提升,各要素在网络加持下相互交叉,能轻松实现多功能多领域的关联运用,甚至在统一指挥控制下实现全要素融合,形成跨域联合、高效协作的无人作战体系,极大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情报侦察。不论是超高空无人机的远距离探测,还是低空仿生机器人的无声侦测,不论是太阳能无人机盘旋监测,还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入刺探,利用多种无人装备实现情报领域的先人一步,可以轻松又有效驱散战争迷雾,实现战场环境的单向“透明”,从而取得战场主动,进而赢得胜利。就目前来看,无人作战平台在侦察方面的运用无疑最为广泛,除隐身性能突出催生的“无孔不入”外,围绕“无人”这一特性产生的持久运行,也是无人装备在“枯燥的、恶劣的、危险的”3D(Dull、Dirty、Dangerous)任务领域又一显著优势。在美军“持久自由”行动中,B-2飞行最长时间超过44小时,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B-2飞行时间最长为39小时,这种趋近极限的行动,对机组人员的抗疲劳能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无人系列装备的侦察则能轻松实现全时、全天候持久不间断,维持的时间还可以长达数月,可以轻松又有效提升情报信息的数、质量,进而为作战行动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火力打击。早在2001年10月,美国用挂载了“海尔法”导弹的“捕食者”无人机在阿富汗进行了实弹攻击,开创了用加载武器的无人机对地攻击的先河。无人战斗攻击机的初步设想成为现实,并进一步用于执行对地攻击或空中作战任务,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无人作战平台自身作为自杀性袭击武器实现对敌重要目标、重要点位的精准破袭,还是作为火力平台,利用自身高隐身、高机动性能机动抵近,逐步提升打击质效,无人作战平台在火力打击方面的运用愈发多样,甚至正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火力打击样式,逐步推动着未来战场作战的无人化进程。
机动突击。随技术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决策、临机应对能力不断的提高,这也使得其在机动突击领域的运用更具优势。一是无人作战平台的态势感知能力明显提升,提高了机动中应对复杂情况的反应能力。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无人作战平台具备利用实时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导航控制的能力,能完成普通人员难以胜任的、应变速度较大的机动突击任务。二是抗扰能力逐步加强,使得无人作战平台在恶劣复杂条件下执行任务的可能性提高。无人作战平台在机动突击方面的运用将显得更具潜力,优化后的机身结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其隐蔽性和机动性,悍不畏死的机械特性也将使其在突击行动中更具锋芒。
指挥控制。与其他领域相比,无人作战平台在指挥控制方面的运用看似并不起眼,却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部队聚优释能梗阻,从而逐步提升作战质效。随着现代作战部队的侦察、火力和机动能力的慢慢地加强,作战空间的深度与广度急速膨胀,传统意义的战线被进一步撕裂,前线与后方界线变得模糊难辨,双方在多个空间领域开展较量,不断地对敌手实施干扰以获取对抗优势,也带来了指挥不稳定、精确控制难等明显问题。未解决这一难题,委托式、任务式指挥大行其道,似乎成为了应对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的“唯一”法宝。但无人作战平台的出现或许将改变这一现状。无人预警机预警、指挥、控制和通信功能于一身,可同时起到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在实际作战中,无人预警机将通信触角和控制链条延伸到战场远端各个角落,使指挥员的指挥变得更直接有效。而通过各类无人作战平台实时回传的前线图像,指挥员可以轻轻松松实现向最底层部队下达指挥命令,也为指挥员提供了灵活性更好多变的指挥方式。
察打一体提升精打效率。就传统模式而言,单纯的情报侦察获取的数据需经过远距离传输至后方指控中心,经过搜集处理,进而形成具体指令回传部队,用于指导具体打击。与之相比,察打一体兼具侦察和打击功能,可将情报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集中于末端完成,不但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数据传输中也许会出现的损耗,还能缩短决策时效,有利于抓住战机,提升火力打击质效。未来,载有微型精确制导炸弹或激光制导武器的无人作战平台可以深入敌方纵深探查锁定敌重要目标,针对要害部位进行突然袭击,并对敌移动行进目标、指挥通信系统、核生化武器等实施精确打击,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潜力。而随着战场需求愈发多样,必将持续推动无人作战的逐步发展,全自动察打一体将成为未来无人作战力量的基本配置。
多能结合提高性价比值。作为一类新型武器装备,无人作战装备由于不涉及到对人机功效的过多考虑,因此其可塑性非常强,为充分挖掘其作战潜能,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实现无人作战平台的在“攻击”和“保障”等多功能上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发展趋势。2015年试飞的美国“战神”无人机具有折叠的外翼面,可以像直升机一般垂直起降,能够在恶劣地形执行物资供应、伤员运输等任务,更因其模块化设计,可以依据不同任务需求迅速“变身”成为载人、货运、侦察、医疗救助或武力打击等很多类型的飞行器,能够为指挥员提供更多更为灵活的选择。这类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可以极大提升无人作战平台的性价比值,或将永远改变作战的艺术。
多域联合发挥无人优长。2015年,俄罗斯“终结者”兵团现身叙利亚战场,无人战车和机器人的使用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出现便展现出巨大的实战威力,也宣示着无人作战已经从无人机为主的空天交锋向海陆空电磁等诸多领域迅速延伸。如今的无人作战早已不是无人机“一枝独秀”,而是多种无人作战平台“百花齐放”。时至今日,包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在内的多国均开始以机器人哨兵展开巡逻站哨任务,传感器的逐步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使用,使它们能轻易识别所处环境和面临处境并制定对应措施进而实施处置。综合看来,未来的无人作战力量或将形成涵盖海陆空三军一体的无人兵团体系,不论进攻还是防御均能展现出强大的作战性能。越来越多不一样的种类、不同功能的机型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既有综合集成向的多功能平台研发,也有功能强化向的单功能战术突防,必然能更加进一步发挥无人作战优长,颠覆性地改变现有作战模式。
“异构混编,优势互补”的人机协同。无人作战并非“无人”,不论在任何时期,人机协同都至关重要。灵活运用有人遥控指挥无人、有人指挥引导无人、无人协作配合有人、有人主导委托无人等多种协同方式,可以极大提升无人作战效率,力争在未来战场掌握主动。就目前而言,基于强悍突出的作战性能和悍不畏死的作战特征,人机协同可体现在正面战场的快速突进。可根据具体的战场环境、战场态势和敌我装备特点,来决定具体的突进样式。或无人机、无人车辆为尖刀,引导步兵冲击,或无人车辆为补充,支援步兵冲击,亦或是步车协同一线冲击,在充分的发挥无人车辆突出性能的同时,提高作战效能。不仅如此,人机协同亦体现在远程机动的突击夺控中。依托无人作战平台突出的隐蔽性能和出色的火力支撑,可在对敌后方重要目标、关键节点实施远程机动夺控、隐蔽突击毁伤等行动中大幅度提高我方突击部队的战场生存能力、火力攻坚能力、夺控据守能力,极大提升我方行动成功概率。
“全时多维,持续释能”的跨域攻防。随着现代战争进一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军事需求也进一步演进,未来无人作战力量的发展将愈发多样,并在侦测打评保等所有的环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其既可发挥单项性能优势,构建其独有的战术革新,还可向多功能武器平台逐步发展,集侦察、校射、监视、战果评估、目标识别、引导攻击、网络中继、精确攻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朝着多谱系、全方位、高智能的方向前进,在现代战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在开战之初便宣布对乌克兰所有的军用机场进行精确打击,成功取得制空权。然而时隔二十多天,乌克兰无人机依然能出现在战场上空并实施有效反击,取得了一定战果。由此可见,无人作战平台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未来部队的战力韧性,使得未来战场的制权争夺必将更激烈,甚至贯穿战争全程。在能预见的未来,无人作战平台必将继续依托自身突出性能,向着快速部署、快速到位、快速收撤的方向继续发展,具备全时监控侦察、多维激烈对抗、跨域持续释能的攻防能力,将成为参与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基本门槛。
“超限破阈、分布组网”的集群运用。2014年,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的《战场机器人2:马上就要来临的蜂群》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人系统蜂群作战”的概念。自此,这种以模仿社会性动物的组织行为而形成的无人作战平台的集中使用方式正式出现在世人眼中,并为世界各国争相追捧。智能化无人集群具有广泛分布、同步感知的能力。每一个作战单元均可依据配装的传感器作为一个感知节点,在智能化终端统一构建下形成一套立体跨域、多维联动的感知体系。以类似于“昆虫复眼”的功能,通过对战场目标的多线测量、交叉定位、多方印证,实现快速侦测、精准识别、实时定位。而且集群之间的链接网络可以轻松又有效支撑单位数据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一点发现、多点联动、全群皆知、各点聚力的同步态势,为实现下一步的协同攻击创造了条件。同时,无人作战平台的集群运用的突出特点之一还在于去中心化,即没有一点一个单独平台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不会因那一部分的消失而导致整体功能的丧失。哪怕部分平台遭受摧毁,也不会影响群体功能发挥。